古人說:“大暑乃炎熱之極也”,一個“極”字,概括了這一節氣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:熱!傳統上在二十四節氣之下,又分了七十二候,每一個節氣都有三候,各占五天。用來更細致地描述這一節氣的天候特征。大暑自然也有三候,分別是:“一候腐草為螢;二候土潤溽暑;三候大雨時行”。
大暑已過,中伏也已過很多天了,今年與眾不同的是還是40天的加長版“三伏天”,剛剛接受洪水侵襲又迎來烈陽的炙烤,三伏天預警,這個夏季氣勢洶洶的來了,不過呢,熱歸熱,工作還是要努力滴!這里昆侖紙桶為大家準備了一些伏天的文案,給大家安然度夏支支招!
三伏天已過一半,
“蒸、烤、燜、燉……
加水、添火、加水、添火”,
在燥熱中憋悶,在酷暑中窒息,
難熬的四十天來了。
我國古人采用“干支紀事”的方法用以計年、計月、計日、計時。所謂“干支”就是十個“天干”和“十二地支”。
十個天干--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十二地支--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使用天干和地支的兩個字搭配,來表示年、月、日的序號。由于天干是10個,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。
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,二十四節氣的“夏至”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“初伏”,從“夏至”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“中伏”,二十四節氣的“立秋”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“末伏”,總稱為“三伏”。
但由于“夏至”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每年都不一樣,所以與“三庚”的天數也不是固定的。
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,出伏時間是8月24日,“三伏天”長達40天。
很多人覺得,烈日炎炎,16℃的空調和冰凍的冷飲降溫最好。
殊不知,當人運動或剛經歷室外的高溫,突然喝下冷飲或者馬上吹冷空調,大腦會“誤認為”人體內部的熱量已經散發出去,于是“下令”停止排熱工作。如此,汗毛孔散熱困難,余熱積蓄,更容易中暑。
高溫天氣里,不論運動量的大小,都需要增加液體攝入,不能等到口渴時才喝水。如需在高溫環境里進行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,至少每小時喝2到4杯溫水(500毫升至1000毫升),少量多次飲用。
中暑后應該如何急救?
中暑的主要癥狀為:頭痛、暈眩、煩躁不安、脈搏強而有力,呼吸有雜音,體溫可能上升至40°C以上,皮膚干燥泛紅。如果不及時救治,中暑的人可能很快會失去意識。一旦有人中暑,應盡快將其移至陰涼通風處,補水補鹽,將其衣服用冷水浸濕,裹住身體,并保持潮濕?;虿煌I蕊L散熱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,直到其體溫降到38°C以下。若中暑者已失去意識,則應讓其平躺 ,并盡快送醫院救治。
天氣越來越炎熱,高溫還會持續很多天,昆侖紙桶提醒大家,不僅在公司要做好安全防護防暑降溫事宜,上下班途中室外亦是高溫,人體過熱,應注意及時避暑,隨身攜帶飲用水,身體健康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哦!
暫無信息